![]() 原標題:1000型鋁合金壓鑄梯級結構及壓鑄工藝優化 摘 要:在鋁合金梯級結構設計中,既要考慮梯級的安全性和輕量化,又要考慮梯級的壓鑄成形工藝。通過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軟件,對梯級進行靜態和動態分析,優化梯級結構。通過采用MAGMA軟件,對梯級的澆注系統進行充填和凝固數值模擬分析,優化澆注系統和壓鑄成形工藝。通過產品試制驗證,梯級達到國家質量標準和企業生產要求。 梯級是自動扶梯最主要的零件。梯級部件結構主要包括:梯級、梯級軸、主輪、輔輪等,見圖1。梯級分為整體式和裝配式,整體式梯級一般為鋁合金整體壓鑄,由踏板、踢板及支架3部分組成,踏面和踢面鑄有筋條,起防滑作用和相鄰梯級導向作用。整體式梯級質量輕、剛度好、精度和外觀質量高,便于制造、裝配和維修。隨著壓鑄技術發展,整體式壓鑄鋁合金梯級逐漸取代裝配式梯級,在自動扶梯中得到大量使用。
圖1 整體式壓鑄鋁合金梯級部件結構圖 1、梯級結構優化 整體式壓鑄梯級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大、長度長,國內自動扶梯一般采用600、800、1 000 mm,一般雙梯的梯級長度常用1 000 mm。梯級鑄件一般質量在13 kg左右,有的甚至達15 kg,鑄件一般壁厚在3 mm左右。梯級要求安全、自重輕、剛度好,彈性變形小,耐腐蝕性強,裝拆維護方便,制造成本及能耗低。 1.1 梯級材料特性 1000型梯級材料選用鋁合金A380,其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要求見表1。該鋁合金具有較高的強韌性能、良好的切削性和鑄造性,其屈服強度為160 MPa,彈性模量為72 GPa,泊松比υ為0.3,密度為2.7 g/cm³。
表1 A380化學成分及力學性能 1.2 梯級結構設計 在梯級結構設計中,既要考慮安全、技術要求符合國家標準,同時也要考慮整體式梯級的輕量化以及壓鑄工藝。梯級最大外形尺寸(長×寬×高)為1 009 mm×411 mm×340 mm,對3種不同的梯級結構設計進行分析比較,見圖2。 結構1:梯級壁厚為1.8 mm,橫向有2根主加強筋,筋板厚度為3.5 mm,高度為45 mm,長度為810 mm。同時為加強踏板的剛度,在踏板中間設計了一根小的加強筋。縱向有4根主加強筋,筋板厚度為2 mm,見圖2a。 結構2:梯級壁厚為1.8 mm,橫向有1根主加強筋,筋板厚度為3 mm,高度為65 mm,長度為810 mm。縱向有5根主加強筋,筋板厚度為2.5 mm,見圖2b。 結構3:梯級壁厚為1.8 mm,壁厚均勻,橫向筋板最小端壁厚為3 mm,高度為85 mm,長度為810 mm。縱向有3根主加強筋,筋板厚度2mm,見圖2c。
圖2 3種不同的梯級結構設計 梯級踏板(結構3)的梳齒結構見圖3, 踏板的壁厚為2 mm,梳齒高度為11 mm,單個梳齒小端厚度為2.43 mm,踏板上共有111個梳齒,相鄰2個梳齒之間的中心距為9.14mm。踢板梳齒槽結構見圖3b,梳齒槽壁厚為1.8 mm,梳齒槽深度為6 mm,相鄰2個梳齒槽之間的中心距為18.28 mm。
圖3 梯級踏板、踢板細節尺寸示意圖(結構3) 3種不同的整體式梯級結構設計對比分析見表2。
表2 3種不同的整體式梯級結構設計對比分析 1.3 梯級靜力學分析 根據GB 16899-2011,梯級應進行抗彎變形試驗,梯級踏板中央放置一塊鋼板,鋼板尺寸為0.2 m×0.3 m,厚度為28 mm,并使其0.2 m的一邊與梯級前緣平行,0.3 m的一邊與梯級前緣垂直,乘客載荷為3 000 N,垂直作用在鋼板上,梯級踏板的變形量不應大于4 mm,且應無永久變形。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軟件對3種不同結構的梯級進行靜力學分析。根據梯級的實際工況,將主輪位置所在的軸套內表面施加固定約束,鋼板置于梯級中間,施加3 000 N載荷,靜力學分析見圖4~圖6。 (1)結構1:梯級的等效應力見圖4a,最大應力為125.90 MPa,發生在兩邊斜支架與踏面筋板交匯附近,小于梯級屈服強度160 MPa。梯級的等效位移見圖4b,最大位移為0.98 mm,發生在踏面邊緣的中間位置,小于國家標準要求的4 mm變形量以內。
圖4 梯級結構1靜力學分析 (2)結構2:梯級的等效應力見圖5a,最大應力為50.18 MPa,發生在兩邊主動輪軸軸套附近。梯級的等效位移見圖5b,最大位移為0.41 mm,發生在踏面邊緣的中間位置。
圖5 梯級結構2靜力學分析 (3)結構3:梯級的等效應力見圖6a,最大應力為49.20 MPa,發生在兩邊斜支架與踏面筋板交匯附近。梯級的等效位移見圖6b,最大位移為0.34 mm,發生在踏面邊緣的中間位置。
圖6 梯級結構3靜力學分析 通過以上3種不同結構的靜力學對比分析,結構3在最大應力和最大位移上均小于結構1和結構2,安全系數為3.25。同時在質量上,結構3比結構1、2分別減少了21%和5%,有效實現了“輕量化”設計。因此,結構3的結構更加合理,成本更低,安全系數更高,為最優設計方案。 1.4 梯級模態分析 利用ABAQUS軟件對梯級(結構3)進行模態分析,在主輪和輔輪所在的軸套施加固定約束,鋁合金梯級前6階模態的振型和振幅見圖7。其中第1階模態,頻率為101.60 Hz,振幅為1.032 mm;第2階模態,頻率為186.95 Hz,振幅為1.028 mm;第3階模態,頻率為215.56 Hz,振幅為1.035 mm;第4階模態,頻率為248.53 Hz,振幅為1.041 mm;第5階模態,頻率為257.62 Hz,振幅為1.613 mm;第6階模態,頻率為281.39 Hz,振幅為1.352 mm。通過模態分析可知,梯級的固有頻率大于2 0Hz。
圖7 1000型鋁合金梯級前6階模態分析 1.5 梯級諧響應分析 根據梯級的國家標準,除了靜載荷試驗和模態分析以外,梯級還應進行動載荷試驗,模擬實際使用的工況,驗證梯級的實際性能。試驗應以5~20 Hz之間的任一頻率的無干擾的諧振力波,施加500~3 000 N之間的脈動載荷進行試驗,發現梯級不產生裂紋,踏面表面不產生4 mm變形。在ABAQUS軟件對梯級(結構3)進行諧響應分析,見圖8,20 Hz諧振力波時,梯級最大等效位移為0.64 mm,小于4 mm變形量,見圖9,最大等效應力為51.75 MPa,小于鋁合金A380的屈服強度160 MPa。通過諧響應分析,梯級動載荷下,滿足梯級的國家安全標準。
圖8 等效位移云圖(20 Hz諧振力波)
圖9 等效應力云圖(20 Hz諧振力波) 2、梯級壓鑄工藝優化 梯級外形結構復雜,體積大、壁厚薄,分布有許多的梳齒結構和加強筋板,尺寸精度和變形控制要求高,鑄件成形難度大,容易產生氣孔、縮孔、冷隔、粘模,欠鑄、裂紋等壓鑄缺陷,主要缺陷是冷隔。梯級收縮率為0.55%,溫差控制在40 ℃之內,投影面積為4 336 c㎡,選用30 000 KN壓鑄機。梯級氣密性沒有要求,鑄造壓力適當降低。鋁液充填過程中,讓鋁液進入型腔后,再切換成高速充填,高速行程短一點。通過對梯級鑄件壓鑄成型工藝進行分析,確定壓鑄工藝參數見表3。
表3 鑄件(A380)壓鑄工藝參數 2.1 澆注系統設計 (1) 內澆口位置選擇 梯級(結構3)上有多條縱向加強筋,在設計澆注系統時,鋁液的填充方向要與加強筋方向一致,使加強筋整條都能得到填充,避免充型過程中出現壓鑄缺陷。梯級踏板內側有一條橫跨梯級的加強筋,此筋板凹陷在型腔內部,若此加強筋壓鑄時強度不足,會出現粘模情況,模具極難處理。因此,鋁液需對其進行正向充填,以使更多的鋁液優先填充加強筋的底部,從而排出加強筋內部的氣體。圖10為內澆口位置選擇。從圖10a可知,如果內澆口選擇在梯級踏板長邊進料,鋁液填充方向在加強筋填充方向上流量過小,鋁液很難沖入加強筋,僅靠壓力流,難以保證加強筋的致密性。從圖10b可知,如果內澆口選擇在梯級踢板長邊進料,鋁液填充方向在加強筋填充方向上流量較大,能有比較好的填充效果。所以,內澆口位置選擇在踢板長邊位置。
圖10 內澆口位置選擇 (2) 內澆口截面積計算和充填速度驗算 內澆口截面積計算如下:
式中,A內為內澆口截面積,c㎡;k為倍數系數,一般為1.1~1.3;G為產品質量,g;ρ為鋁合金液態密度,g/cm³;V為內澆口處鋁液的充填速度,m/s;T為鋁液充滿型腔所需的時間,s。
充填速度對鑄件成形質量和模具壽命有著重要影響,一般充填速度控制在30~60 m/s范圍內,充填速度計算如下: 式中,A沖為壓射沖頭截面積;V沖為壓射沖頭速度;A內為內澆口截面積;V充為充填速度。 針對梯級(結構3),計算內澆口截面積和驗算充填速度。梯級體積為3 888 cm³,質量G為10.5 kg,一般壁厚為1.8 mm,筋板壁厚為2.43 mm,最大壁厚為25.45 mm。 根據經驗,一般溢流槽質量占產品質量的20%左右,系數K取1.2。根據產品的壁厚,充填速度V取40 m/s,充型時間T取0.06 s。鋁合金液態密度ρ=2.4 g/cm³。根據式(1),內澆口截面積為:
通過計算,內澆口截面積為21.88 c㎡。
采用30 000 kN壓鑄機,壓射沖頭直徑選為Ø180mm,高速壓射階段,壓射沖頭的速度選為4 m/s,根據式(2),驗算充填速度: 通過計算,充填速度為46 m/s,小于60 m/s,充填速度合理,也說明內澆口截面積合理。 (3)3種不同的澆注系統設計 根據內澆口截面積,結合梯級的結構特征,設計3種不同的澆注系統進行分析比較,見圖11。①方案1:梯級屬于結構件中大范圍平板類型零件,此類產品通常采取平鋪進料的方案。澆口布置采用均勻分布的梳形澆口的形式,進澆位置選擇在踢板側,設計10支分流道,便于澆注系統與梯級形成斷口,減少澆注系統對產品變形的影響,見圖11a。②方案2:根據梯級的壁厚和結構特征,澆注系統采用梳形結構,開設10支分流道,內澆口厚度為3 mm,寬度為730 mm,長度為1.5 mm。料餅厚度50 mm,便于產品補縮,見圖11b。③方案3:澆注系統采用長錐形切線流道,澆口沿分型面開設,在澆口寬度方向,填充范圍寬,鋁液填充流動較均勻。內澆口厚度為2.8 mm,寬度為780 mm,長度為1.5 mm,見圖11c。
圖11 梯級澆注系統設計 2.2 數值模擬仿真分析 采用MAGMA軟件對梯級的3種澆注系統設計方案進行模流分析。 (1) 充填過程分析 方案1:從圖12可以看出,充填達46%時,中間的6支分流道,鋁液已經到達內澆口,但兩邊的分流道充填距離長,鋁液明顯滯后。充填達62%時,兩邊分流道散熱快、料溫低,同時在鑄件梯級軸區域出現裹氣,此處存在卷氣風險。充填達82%時,踏板中間區域填充完畢,二側區域尚未完全充填,鋁液溫度偏低,易產生冷隔。充填達98%時,鑄件內部大部分區域均低于液相線,冷隔欠鑄風險高。
圖12 方案1充填過程分析 方案2:從圖13可以看出,充填達46%時,鋁液在中間分流道充填速度快,兩邊分流道充填速度慢。充填達62%時,流道內有卷氣,鑄件內部卷氣嚴重,料溫較低。充填達82%時,在產品轉角部位出現明顯裹氣,此處存在卷氣風險。充填達98%時,鑄件末端部位出現低于液相線的冷料,此處冷隔風險較高。
圖13 方案2充填過程分析 方案3:從圖14可以看出,充填達46%時,鋁液充填均勻、充填范圍較寬,有利于鑄件成形。雖然流道部位出現滯留氣體,但模流分析顯示氣體并未隨鋁液進入產品。充填達62%時,充型溫度較好,各部位溫度高于液相線,前鋒冷料可通過溢流槽排出,產品內卷氣風險較低。充填達82%和98%時,鑄件末端有些地方出現卷氣,但可以通過溢流槽排除。
圖14 方案3充填過程分析 (2) 凝固過程分析 對3種澆注系統設計方案的凝固過程進行分析,見圖15。可以看出,3種澆注系統的凝固過程基本相似。凝固溫度分析顯示,兩側初始溫度較低,凝固速度最快。踏面和踢面依次凝固,澆注系統最后凝固,起到補縮作用。梯級鑄件具有薄壁的特點,凝固順序對鑄件質量影響不大。
圖15 3種方案凝固過程分析(凝固45%狀態) 通過以上3種澆注系統充填過程和凝固過程的模流分析,發現方案3為最優方案。因此,選擇方案3作為梯級的澆注系統最終設計方案。 2.3 排溢系統設計 在壓鑄過程中,鋁液通過內澆口進入型腔,其最后充填的部位是踏板的底部邊緣,易形成夾渣和氣孔。由于鑄件要求表面光滑平整,無冷隔,氣孔等,設計時,在踏板的底部邊緣分型面處布置尺寸為270 mm×20 mm×15 mm溢流槽2個,460 mm×20 mm×15 mm溢流槽1個,以充分排氣和溢料,見圖16。根據模流分析結果,在踏板的兩側邊,合理布置尺寸為80 mm×50 mm×10 mm溢流槽各2個。在兩邊支架處,合理布置尺寸為60 mm×40 mm×12 mm、30 mm×30 mm×12 mm和90 mm×15 mm×3 mm溢流槽各1個,溢流口厚度設計為1.5 mm。溢流槽后面開設排氣槽,排氣槽深度設計為0.18 mm,排氣槽形狀為“Z”字形,防止鋁液從排氣槽直接噴射出來。
圖16 梯級溢流系統和排氣系統設計 3、產品試制 大型復雜壓鑄模具的制造難度大,1000型梯級壓鑄模梯級尺寸大,長度方向有1 009 mm,模芯采用鑲拼結構,分段加工好后再進行組裝。根據梯級結構,動、定模芯各采用8塊鑲件組成。為了提高梯級表面光滑平整,減少壓鑄飛邊,需提高鑲件的加工精度和裝配精度,鑲件采用五軸加工中心加工,產品加工精度達到0.003~0.005 mm,保證鑲件加工精度的穩定性,模框采用整體式,提高模架的整體剛性。梯級選用30 000 kN壓鑄機,模具溫度為200±10℃,低速壓射速度為0.2 m/s,高速壓射速度為4.0 m/s,增壓階段的鑄造壓力為80 MPa。梯級鑄件見圖17,通過對鑄件的質量檢驗,鑄件質量達到自動扶梯的國家標準。
圖17 1000型梯級壓鑄件
4、結論 作者
本文來自:《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》雜志 |